•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今日热门!【视频】云南姚安:“牛办法”解“牛难题”

    云南网来源:2023-06-12 17:08:50


    近年来,云南姚安县左门乡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藏牛于户”和适度规模养殖两种模式,双轮驱动发展肉牛产业。同时,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研究破解农户牛肉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全乡肉牛产业总体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是个好日子,林密红飞貂出洞(彝族代表日子好),国家政策新,党的政策好,哥妹我俩在家养牛放牧,过上了幸福欢喜的好日子,和和睦睦建设新家业。”刚到左门乡苤拉村清水河小组村口,就被悠扬的梅葛调牵住了内心。循声而至,周永彩正悠闲地哼着梅葛投食喂养着三十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

    “牛圈以前没有改变的时候空间小、环境差,又脏又累养得又少。现在三十多头牛,两个人就轻轻松松管理下来。”左门乡苤拉村清水河小组村民周永彩说。

    清水河小组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牛村”,全村30户有26户养殖肉牛,每户存栏都在5头以上。但山区林地多建设用地少,既要多养牛、养好牛,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盘活沉睡闲置资源破解“养哪里”的难题就是左门乡为此给出的第一个答案。通过采取自建或租借方式因地制宜将村内废旧烤房、猪厩改造为牛舍,使房前屋后的闲置房屋得到集约利用,有效破解了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土地瓶颈,周永彩家的牛舍便是改造后的“新家”。

    解决了“养哪里”的问题,“养不好”怎么办?以前,村里的养殖户以养殖传统小黄牛为主,基本挣不到什么钱。为促进肉牛养殖业良性运行,解决养殖户的实际困难,左门乡成立肉牛冻精改良站,及时为辖区内肉牛养殖户提供防疫、改良和诊疗等服务,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现在养新品种,长得快、效益好。去年养了20多头牛,这段时间又生下了几头小牛,到现在有30多头。今年已经卖了7头牛,算下来每头牛还是能赚一万三千元左右。”周永彩难掩心中的喜悦。

    像周永彩这样的肉牛养殖大户在左门乡不在少数,“藏牛于户”和适度规模养殖两种模式的双轮驱动也让位居山区腹地的哔叭村米苏旦小组村民摆脱了贫穷的“烙印”。

    “以前乡里来村上推广新品种的肉牛养殖,听着很心动,但是兜里没钱,又没有技术,买不起也养不好,想养又不敢养。”当地村民施万福家今年养了8头肉牛,谈起养牛之初,施万福感慨地说

    “没钱养”“不敢养”就像家门口的大山一样隔绝着施万福的致富之路,也是当地村民忧心忡忡的“心头刺”。

    “为解决这一难题,左门乡认真落实姚安县‘牛十条’政策措施,筹集肉牛产业发展基金,实行圈舍改造补助和金融扶持政策,在全乡发放乡村振兴金牛贷328户680万元,有力解决养殖资金不足的问题。”左门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李育祥介绍,同时左门乡还落实“肉牛+信贷+保险”政策,引导养殖户对能繁母牛进行投保,全乡购买能繁母牛保险297头,有效降低了群众养殖风险,增强了群众养殖信心。

    政策帮扶信贷支持破解“没钱养”的难题,价格保险全面兜底破解“不敢养”的难题。“购买肉牛保险的时候,政府还有相应的一些补贴,农户只用出一部分,购买肉牛保险使我们养殖户更加放心。”施万福说。

    一道道“难题”的破解也让哔叭村肉牛存栏逐年增加,米苏旦村民小组也成为了其中肉牛养殖的“领头雁”。“米苏旦村民小组有46户人家,养牛户就有41户,多的像施华香家就养了36头,一般少的都至少养了七八头牛,今年哔叭村肉牛存栏已经达到了3200头。”哔叭村党总支副书记万永明介绍,“这几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规划下,建了畜禽集污系统,每家每户的牲畜圈舍都有一个化粪池,然后将畜禽污水引到统一位置进行集中处理。”

    牛儿壮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我们出不去打工,孩子在家里边上学,所以就在家里面养殖肉牛。改良过的品种牛下出来长得快、效益高,五六个月就能卖得到七八千块。”这是施华香的“钱袋子”。

    截至目前,姚安县左门乡全乡有农户1078户,肉牛养殖农户839户,占比77.82%,肉牛存栏达到了13300多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出栏4250头,实现产值1832万元,人均可达1.5万元。“家家户户都养牛,农民增收不用愁”,通过肉牛养殖,农户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用“牛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牛动力”,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云南网通讯员 谢顺畅 何祥 吴婷 周强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这场跨境电商培训活动很有看点!